[個案分享—因為我一直以來的習慣就是克服困難]
這是我其中一個個案的小故事。
H桑是一名半退休的男士,任職於航空業。舉手投足之間流露的是禮貌與自信,處理事情不需提高音量也可犀利效率的完成。他說前半生太忙了,一直無法好好的培養運動習慣、照顧自己的健康,所以在半退休之後,開始很積極的投入運動,從跑步、單車、游泳、馬拉松,一路挑戰到三鐵。我一直以來都非常佩服馬拉松或三鐵這類選手的自律與毅力,也有不少跟H桑類似的個案告訴我,就因為這件事很難,所以完成起來更有成就感。我猜這跟H桑的工作也有關係,習慣於面對困難與挑戰的他,大約是在賽事中找回他所熟悉的自己,所以如此傾注熱情。
但是H桑的右膝受傷了。沒有明確的傷害事件,卻開始反覆性的紅腫熱痛,水腫讓他的右膝關節越來越大,總是在長跑後嚴重起來,休息便沒事。醫生告訴他要是再這樣下去只會提早退化性關節炎,有朋友建議他是要練肌力,於是他重訓、也加強所謂股四頭肌的力量,但就是不見好。不是急性的劇痛,而是纏人的慢性悶、脹、痠,跟他鮮明俐落的個性南轅北轍,更是像感冒鼻塞吸不到氣一樣令人沮喪。
簡單幾個篩檢評估,H桑的自然站姿呈現外八、兩腿開開,骨盆後傾且偏移過身體中線、胸椎彎曲且後移過身體中線(內行人就會知道這是Sway Back),在直立往下蹲的過程中,若保持腳趾向前,則兩膝會變成內八,若要矯正,則會變成腳踝內翻代償。Thomas test可檢查的七個結構異常中有四個中標,Modified Ober’s test 腿放不下來的高度讓人想哭,坐著膝蓋保持彎曲抬大腿抬不起來,趴在地上收肚子就無法同時收縮臀大肌(這又是另一個跟他游泳腰痛有關的故事了),而唯一一個滿分的測試,就是他的股四頭肌力。
我問他,你練了這麼久的力量,練到肌力測試滿分,理論上如果肌力真的是你的問題,應該狀況要變好。
他沈默,我苦笑。
不是說肌力不重要,但是在肌力之外,身體實在有太多其他的組織結構,重要性不亞於肌力。我也不是反對重訓,而是某些肌肉因為解剖與生理特性,就不適用overloading的方式訓練,就算真的練到hypertrophy也對功能來說沒啥效果。
於是我們從打地基開始,一路從單關節的動作分析、動作控制練起,到現在已經可以從家裡跑三十分鐘來上課,下課再跑回家。希望明年的京都馬,他可以有好成績。
#京都馬拉松居然是我生日
#下一步當然就是TPM